中華佛寺協會

Facebook專頁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弘明寺(新北)

*
弘明寺碑銘

弘明寺位於臺灣東北部瑞芳舊市區之北側,近郊俗稱白象山南麓,踞高臨下,視野遼闊,群山環繞,迂迴山路繞道而上,後屏主山天馬雙峰為靠,有稱曰「白象山」。殿宇巍峨莊嚴,境內四面環山,青山環繞,蒼巒連綿起伏,前臨眾山大小溪匯入基隆河,山明水秀。

弘明寺左後方道路左側,路邊巨石山壁:有石刻紅字體『潛龍在淵』。中華民國第一辛丑年中秋,七十一叟、紹唐李建興題,如今成為遊客必拍照留念之景點。續往上山路走,是秀崎山指雲宮,視野遼闊,東南瞭望基籠山金瓜石九份青雲殿、茶壺山等之美,南眺瑞芳市區及瑞芳瑞慈宮媽祖廟,正前下方即弘明寺,往西眺望台北市區、觀音山、林口台地,仰望西天雲霞,東眺山腳下基隆漁港與基隆東海域之美,向北眺望基隆嶼,因有如此具佳覽勝位置,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弘明寺處此絕佳之地理位置,前臨方型土星為案桌,正朝爪峰里之高峰:三爪坑山《海拔536公尺》,後屏天馬雙峰,氣勢宏偉,確實是學佛修行之聖地。右側山丘步道,左邊有『思恩亭』民國丙寅年《七十五年》春,前已故副總統謝東閔題,續進入即曰:『瑞和公園』,為故前臺灣省議員李公建和長安息之處,墳區青翠花木扶疏,環境青幽。

弘明寺土地屬瑞芳區望族、礦業鉅子李建和老先生所擁有,李老先生畢生貢獻社會,熱誠服務桑梓,人人舉讚為樂善好施之長者。李公民國60年(公元1971年)往生之後,其公子李儒謙大德承續先父遺志,將土地捐予寺方,並長期發心護持,家善舉令現任(第三代)住持慈圓法師衷心感念。  

*
視野遼闊
*
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地藏大士
*
光明燈
*
日本妙見寺致贈的銅質護生地藏大士

開山老和尚仁達上人31歲出家,為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率宏哲法師、明福法師、彌光法師及十方檀越共襄盛舉,創建道場名曰:『弘明寺』。弘明二字取自梁僧祐大師之弘明集,目的為破除外道、弘揚佛法、直指迷津,令眾生迴脫根塵埃。老和尚出家後曾在新北市雙溪區『聖南寺』住錫27年,直到民國57年(公元1968年)擇此興建弘明寺,禮請道源長老、地方仕紳蒞臨主持破土典禮,隔年12月18日大雄寶殿、客堂、大寮三座初具規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地藏二大士,62年(公元1973年)增建講堂,67年(公元1978年)重建大寮為三層,70年(公元1981年)又重建客堂並寮房一座。73年(公元1984年)在日本高岡市等鑄梵鐘一口,供信士增福慧,老子株式會社惠贈銅質佛陀聖像一尊,又日本妙見寺惠贈銅質護生地藏大士一尊,供養本寺為鎮山之寶,74年(公元1985年)完成山門,並奉彌勒菩薩。

*
現任住持慈圓法師

基隆氣候多雨,建築容易毀損,殿堂漏水嚴重,107年(公元2018年)接任住持的慈圓法師,17歲在弘明寺依止宏哲法師出家,18歲入台北華嚴蓮社佛學院就讀,是第一屆學生,在其細心規劃之下,大殿重建,屋頂換成S型瓦,殿內佛像及伽藍韋馱護法、二樓彌陀殿阿彌陀佛皆改為銅雕,莊嚴殊勝,大殿內兩旁信眾的功德名錄亦改為彩繪壁飾,煥然一新。

*
銅質佛陀聖像
*
功德名錄改為彩繪壁飾
*
寺務處
*
客堂
*
五觀堂
*
色香味美素蚵仔煎
*
伽藍菩薩

造訪這一天,依然是雨勢連綿,師父為我們準備了色香味俱全的素蚵仔煎,問起師父廚藝的緣起,師父才提及習自汐止彌勒內院寬裕長老的教導,那一代自大陸來台的比丘法師,或許出於戰亂的顛沛流離、生活不易,許多長老都有一身好手藝,值為後生晚輩緬懷感念。弘明寺至今奉行簡樸單純的共修課誦,師父說「有修行、才有護持」,建寺期間,師父也堅持讓所有信眾共成善業,分享功德,捐款夠用就不再接受。
 

TOP 護持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