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寺協會

Facebook專頁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湧光禪寺(桃園)

湧光禪寺(桃園)
*
大殿外觀
*
大殿寬敞明亮,主奉三寶佛
*
平鎮區近年因工業發展而人口密集

湧光禪寺草創於民國5年(公元1916年),在民國27年(公元1939年)即取得第一張寺廟登記證,當時是以「湧光堂」登記,台灣光復後民國39年(公元1950年)變更以「湧光禪寺」為寺名,因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換領寺廟登記時漏了「寺」字,成了「湧光禪」,直到民國85年(公元1986年)才正名為「湧光禪寺」。

開山祖師常定老和尚,應平鎮與龍潭一帶佛教徒之邀請,籌資買地欲興建寺廟,吳新標等五位居士逢此盛會,發心捐出另外三分之二土地,大興土木興建平鎮第一間佛教寺廟,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大殿落成,為閩式三合院建築:以紅磚、紅瓦、木材等建材所建造,走廊為拱形造型,屋頂則為燕尾造型,主尊供奉觀世音菩薩,脇侍為善財與龍女、端坐的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與伽藍菩薩,左偏殿供奉大願地藏王菩薩及功德祿位,右偏殿供奉大孝目犍連尊者及功德祿位,右邊肩廰是寺務處,左邊肩廳放供佛之物品;民國17年(公元1928年)左右廂房陸續建設完成;民國48年(公元1959年)興建海會塔,為二層樓加強磚造結構,外型和南傳佛教舍利塔式造型非常相似,下塔為存放骨灰之處,上塔為三聖殿;後陸續加蓋齋堂、廁所,寺前廣場從蒼鬱花園改變為遮雨棚及水泥地。

*
交通便利,接引信眾禮佛共修
*
湧光禪寺前為公園,可遠眺群山
*
後院採用自動灑水灌溉植栽
*
迎請廳
*
辦公處
*
講堂一樓

常定老和尚在民國58年(公元1969年)增購緊臨寺方左邊土地,此時湧光禪寺的占地已有二千多坪,常定老和尚於同年圓寂後,由常平法師接任第二住持,後由真善法師、本明法師暫代,再交予會月法師擔任第三任住持。

民國82年(公元1993年)成立信徒大會,由居士黃日秀為管理人,此時寺務管理權由在家眾掌控,管理人黃日秀與住持會月法師意見分歧,寺務難以推動,為了寺務能順利進行,民國84年(公元1995年)管理人改選由謝玉燕居士擔任,民國86年(公元1997年)會月法師以身體不適為由請辭住持,管理人謝玉燕居士四處尋覓主持人選,最後決定聘請中壢法緣精舍住持明真法師擔任第四任住持。

因前數任住持不諳法令,寺産繼承問題未決,且百廢待舉,明真法師上任後針對內部諸多問題,致力完成制度的建立與寺務改革,加上謝玉燕居士配合與護持,寺務蒸蒸日上,明真法師更是全心投入寺產問題,四處奔波陳情,終將土地登記回湧光禪寺名下,民國87年(公元1998年)信徒大會配合政令修改組織章程,住持與管理人合而為一,此時寺務管理權又回到出家眾自理。

湧光禪寺近九十年從未修建,建築物已風化不堪使用,加上地勢低窪每逢大雨即淹水,造成寺廟許多用具、物品損壞,急需重建,令人惋惜的是,明真法師為了解決寺產問題積勞成疾,終於民國93年(公元2004年)因病示寂。

*
以枯木搭配綠色植物造景的齋堂可多功能使用
*
講堂屋頂鋪設太陽能板,節費又省電
*
海會塔保留古樸原貌
*
住持明照法師

明照法師接任第五任住持後,在當家淨德法師努力之下,即徵得鍾豐森范鍾金妹二人同意,將寺中一塊十八坪土地捐贈寺方,此時寺內土地才完整為湧光禪寺所有,且為解決大殿老舊及弘法場地不足的問題,民國96年(公元2007年)興建講堂,做為對外弘揚佛法及接引信眾共修的場所,亦充作民國103年(公元2014年)新大殿重建時的臨時大殿,民國107年(公元2018年)三月新建大殿完工啟用。

重建後的永光禪寺煥然一新,在住持明照法師與當家淨德法師通力合作之下,成為一座現代化道場,大殿佔地三百多坪,主奉三寶佛,寬敞的地下室以枯木、綠化造景,後山花木扶疏,一切井然有序,處處顯現淨德法師的用心,講堂屋頂鋪設太陽能板,自然發電可挹注道場經濟,又兼顧減碳環保,可謂一舉多得,一旁海會塔則維持圓頂古樸的原貌,見證幾代人鑿刻的歷史。

湧光禪寺交通便利,後院古木參天,近百年的桂花、含笑、茶花分佈於庭園中,寺中鳥語花香、蒼鬱樹木使人心曠神怡,清風拂面而來令參訪信眾身心清涼,寺廟的肅穆與寧靜,在混濁的世間起了沉靜安詳的作用,是弘揚佛法、教化人心最佳的地點,更是修行好地方。
 

TOP 護持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