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寺協會

Facebook專頁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台北)
*
鐘樓為市定古蹟

東和禪寺與曹洞宗台北別院係屬一家,於日據時代明治41年(公元1908年)三月,由日本曹洞宗來台佈教師大石堅童禪師,及大稻埕、艋舺地區、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等四眾共同籌募建寺基金,加上日本曹洞宗兩大本山宗務院資助,購置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共肆仟伍佰坪土地作為建寺之用,全部工程在公元1910年三月竣工,五月廿二日經台灣總督府認可定名「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

木造建築的台北別院於民國3年(公元1914年)遭暴風侵襲,寺院毀損,院長大石堅童禪師再次募款建寺,日本大本山宗務院援例補助,遂得修復別院,於民國12年(公元1923年)完成「近代和風式建築」之大殿,日據時代的台北別院為專供日人禮佛的寺院,重建台北別院時,另興建專供台籍人士禮佛的「觀音禪堂」,為閩南式建築,於民國6年(公元1917年)完工,即今東和禪寺大殿。

*
東和禪寺充滿閩式建築特色

民國5年(公元1916年)禪堂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供僧侶及齋友子弟就讀,授予佛教教義及普通學識,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改名「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型為一般學校,光復後再改名為今日的「私立泰北中學」。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台北別院所有財產遭國民政府接收,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由心源和尚任開山住持並完成寺廟登記,但別院內被軍隊駐紮佔用,院內外違建林立,連山門鐘樓都被老榮民佔住,完全失去寺院創立宗旨。近五十年的荒蕪頹廢,寺方欲振乏力,民國82年(公元1993年)由台北市政府徵收拆除,規劃改建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曹洞宗台北別院成了歷史名詞,獨留原附設之觀音禪堂(今東和禪寺)。

日式地藏王菩薩
*
日本製百年紅銅古鐘

民國59年(公元1970年)聘賢頓和尚為第二任住持,並由心源和尚胞弟孫萬枝居士任管理人,居士曾負笈東瀛就讀日本山口高等學校,並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輔佐心源和尚且編印《台灣佛教月刊》廿四載,為推廣佛教文化不遺餘力,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東和禪寺成立「財團法人」,民國76年(公元1987年)迎請心源和尚徒弟源靈法師晉山為第三任住持,在源靈法師全力整頓之下逐漸恢復昔日榮景。

源靈法師曾至日本永明寺覺皇學園禪林部就讀,為傳承曹洞宗大本山法脈,率弟子修慧師等,於新北市石門區買地重建曹洞宗台北別院,登記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名下,現任董事長修慧法師受老和尚全力栽培赴日本研讀佛學,返國後全心全力投入東和禪寺整修工程及整頓四周環境,打造充滿禪風的日式庭院及禪堂,現已是都會叢林中的一方淨土,和尚圓寂後,更積極完成石門台北別院之建設,並設佛學班,定期聘請講師教授寺內僧侶及志工佛學教義及儀軌,承續老和尚心願,重現兩寺昔日風采。

*
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
董事長修慧法師
日式禪院裡的石燈籠

結合山門的鐘樓於民國19年(公元1930年)落成,屬鋼筋混凝土仿木造結構,底座外貼粗面石塊,仿日本桃山時代建築風格,二樓懸吊梵鐘,外有出挑廊道之平座欄杆,屋頂為單簷式歇山,鋪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仿江戶時代建築風格,融合兩時期風格的「近代和風建築」被政府認定為三級古蹟。東和禪寺至今已逾百年,由歷代住持領眾盡心盡力興建與維修,殿宇依舊氣象萬新,繼續傳承曹洞宗默照禪法,弘法利生。

TOP 護持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