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寺協會

Facebook專頁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慈雲寺(嘉義)

慈雲寺(嘉義)
*
泰國國王親贈之釋迦牟尼佛
*
鐘上題名為當時住持日本比丘坪井朴龍

位於海拔二千多公尺阿里山上的慈雲寺,是台灣最高的佛寺之一,四周崇山峻嶺、古木參天,加上終年山嵐嬝繞、雲霧迷濛,自然景緻美不勝收,彷如人間仙境。

大正8年(公元1919年)阿里山初期開發之際,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日置默仙禪師,有感阿里山如印度「靈鷲山」聖地而建造,名為「阿里山寺」,並由日本送來泰國國王親贈之『千年古佛—釋迦牟尼佛』供奉,古佛高不及盈尺、金身、立姿且雙掌向外施無畏印,鑲以亮鑽為袈裟衣飾,典雅尊貴,十分莊嚴,為當時在此開發者之精神信仰之地,初由日本比丘坪井朴龍於此住持佛法,續於大正11年(公元1921年)塑一銅鐘並建鐘亭一座,鐘亭小巧古樸,配合週遭綠意,入得山門頓感清涼自在。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阿里山寺重新修建,民國34年(公元1945年)光復後土地收歸國有並改名「慈雲寺」,但隨著日僧的搬離而逐漸凋零荒廢,無人管理加上放置許多無主骨灰更顯恐怖,致有鬼屋之稱,人煙罕至,直到民國54年(公元1965年)世界華僧大會在台灣舉行,當時駐錫香港觀音巖的倫參老和尚,參訪慈雲寺見如此荒涼,甚為惋惜。

*  
*
大雄寶殿

民國56年(公元1967年),時林務局沈家銘局長禮請為住持,據倫參老和尚六十歲親筆回憶錄所敘,當時慈雲寺「一片荒蕪,大殿漏水、宿舍破爛,加上人地生疏,語言隔閡,隻箸粒米及佛前香、燈,無一不從山下(嘉義)購備,百廢待興,備嘗辛苦」,翌年春冬兩次赴台籌劃重建慈雲寺;民國59年(公元1970年)動工,先建客廳、宿舍,隔年翻修大殿、廚房、浴室;民國61年(公元1972年)做大字匾額,置全套傢俱,砌大灶、裝電燈、電話、收徒眾、建大鐘亭;民國72年(公元1983年),老和尚將住持職務交付其弟子照性法師,民國77年(公元1988年)老和尚圓寂於香江,民國87年(公元1998年)由現任住持照智法師接任。

*
現任住持照智法師

慈雲寺光復之前由日僧管理,光復後即遭林務局收歸國有,然土地產權雖歸屬國有,唯管理權卻非屬林務局,但因光復後至民國56年間(公元1967年),寺院荒蕪無人管理才遭登記為「公建」寺廟,倫參老和尚接任後,舉凡寺內建設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是向信徒勸募而來,既是由信徒捐款興建,理應辦理變更登記為「募建」寺廟,當時林務局拒不接受慈雲寺所提之申請,幸賴信徒林全輝居士等多人四處奔走請託,在中華佛寺協會協助下,於民國94年(公元2005年)終獲嘉義縣政府同意將「公建」改為「募建」。

現任住持照智法師有感於現代人因身心壓力及飲食不當,導致疾病叢生,於是長期研究自然健康養生學,除自行研發保健食療食品外,每年亦定期舉辦淨食活動營,以最實際的養生理念來推動佛法利益眾生的宗旨,不僅幫助無數癌症病患重拾健康,隨著參加淨食營活動的人數愈來愈多,無形中也增加不少阿里山遊樂區的門票收入,利益地方,也因此不得不增建禪堂以容納諸多信眾。
 

TOP 護持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