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寺協會

Facebook專頁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修德禪寺(台南)

修德禪寺(台南)
*
*
昭和18年(民國32年)義存禪師紀念照

鹽水昔名月津,為台灣古老繁榮市鎮之一,又稱鹽水港(月津港),與台南安平鹿港成為台灣與大陸通商三大港口,遂成為文化政治軍事商業中心重鎮,商行林立,佛教鼎盛,人文薈萃,盛極一時,故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四月津(鹽水)之稱。

位於鹽水區的修德禪寺,原名「慎和堂」,最初由第一代住持釋義存禪師所創建,義存禪師為台南縣北門鄉人氏,俗姓,單名「」,生於民國前28年(公元1884年),初習漢文,長學經商,性好喜佛,於民國5年(公元1916年)在妙嚴法師坐下披剃出家,後於高雄阿蓮大崗山超峰寺研習佛法,後機緣成熟,承鹽水竹仔腳信眾林兠及新營市沈烏棕兩位大德發心捐金,乃擇地於鹽水鎮居民較為集中之中山路20號,於民國8年(公元1919年)9月16日奠基建築,翌年落成,更名為「修德院」,時乃日據時代,臨濟宗鹽水佈教所即設在修德院內,由日僧東海宜誠禪師任佈教所主任。

*
修德禪寺為華北式建築
*
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
*
大殿兩旁奉祀五台山十八羅漢像
*
前靈山寶塔

義存禪師初願為充實佛學內涵,於民國10年(公元1921年)前往大陸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暨各地名山古剎參學,並在南海普陀山受具足戒,然後又東渡日本各名山寺院遊歷,返台後於民國14年(公元1925)任本寺第二任住持暨接任臨濟宗鹽水佈教所第二代主任,除宣揚教義外,更整頓本寺內部建築,並創建講堂等多項建設,對本寺貢獻良多,嗣又任臨濟宗台灣開教師台南州本部長暨臨濟本宗議員,民國16年(公元1927)得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授與「金襴法衣」,義存禪師一心興教,遂餘嘉義縣大林鎮創建「昭慶寺」。

台灣光復後,本寺改名為「修德禪寺」,義存禪師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圓寂後,由弟子永錫法師繼任第三任住持,並與當家永相尼師、知客開勤尼師、常住永道法師等同心協力,重修正殿拜亭,並完成義存禪師建築「靈山寶塔」等重大建設之心願。後永錫法師以年事已高欲自清修為由,卸任主持,民國62年(公元1973年)由開勤尼師接任第四任住持。

開勤法師民國40年(公元1951年)依本寺永相尼師剃度出家,民國52年(公元1963年)於台北臨濟寺受具足戒,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建築火葬場,民國67年(公元1978年)申請遷建本寺至治水路現址,建築時事無巨細,均親自周詳計畫及監督,至民國69年(公元1980年)完成佛像安座,始完成今日之宏偉規模,雖圓滿其重建心願,卻因積勞成病,於民國72年(公元1983年)圓寂。

*
重建之靈山寶塔及祖師堂
*
日治時期籤筒及早期佛像
*
昭和8年(民國22年)雲板
*
現任住持傳惠法師手持昭和2年(民國16年)
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授與之金襴法衣

現任(第五任)住持傳惠法師,幼喪母,由兄姊撫長,十歲時過繼沈鴛鴦族嗣,後因母依修德禪寺永相尼師剃度出家,民國61年(公元1972年)十餘歲即到修德禪寺參習佛法,後偕同師兄傳弘尼師前往高雄壽山寺研習佛學,民國62年(公元1973年)至佛光山開設之大慈學園精研經藏,畢業後返修德禪寺,協助修德禪寺建築工程及處理內外大小寺務,於民國66年(公元1977年)在佛光山寺受具足戒,民國72年(公元1983年)繼任住持職務,除接續建寺工程,並陸續重塑三寶佛像、遷置五台山十八羅漢、完成南北寮房、五觀堂、圖書室及寺院之外圍工程,民國80年(公元1991年)將原有之火葬場修改為新式火葬場,目前占地一千餘坪,外圍農地自耕自食。

*
修德門
*
寺務處

與大部分寺院一樣,修德禪寺亦面臨僧才凋零、信徒老化的狀況,然而在住持傳惠法師及其弟子圓琳師父的精進學習及接受新知的觀念領導下,有了全新面貌,自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起,提供大專學生寒暑假短期工讀機會,也配合市政府社會司志工學分,透過信徒轉介就讀大學的兒女並邀約同學,每次約八至十二位,有電腦、文書、清潔、活動、梵唄等各小組,由學生以自身專業或喜好分類分組,工讀時間二個月,每天工資700元,也因為圓琳法師曾就讀華梵大學生命管理系,對於社會關懷及青年教育有所領悟,再結合佛法理念,終能體現慈悲及弘法利生的宗旨,既充實寺方人力也實現入世佛教的精神。

TOP 護持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