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菩提寺(台南)

不二門及菩提大道

經塔及大佛

牆上彩繪菩提寺全景及千佛山家風
千佛山原地名為香洋山,後有綿延群山,前有一泓大潭埤,故又名大潭山,環境優美地勢特殊,原為台南軍人公墓之所在地,早年因堪輿家認為此處風水絕佳,官家乃選為為國捐軀軍人安息之所,於潭水間築一長堤得通村地,山林始得以開發使用,日後漸成富戶人家卜葬之所,陰氣日盛,乃有建寺之議。
菩提寺於民國56年(公元1967年)開基,初由開山德泉老和尚及鄉梓仕紳父老組成之管理委員會負責,民國62年(公元1973年)白雲老禪師德養遠播,應信眾懇請接掌菩提寺,晉山之時,見菩提寺周圍群峰簇聚有若千佛,故將菩提寺所在地取名為千佛山。

大佛高八丈四尺,法相莊嚴 玉佛高一丈八尺,由整塊緬甸玉所雕 千手觀音 準提菩薩

西方善現大將「廣目天王」 南方檀地大將「增長天王」 東方樂欲大將「持國天王」 北方散脂大將「多聞天王
白雲老禪師無時不以「荷擔如來家業」自誓,自受任菩提寺住持後,立意將千佛山菩提寺建為一處清淨莊嚴的十方叢林道場,以多元化方式營運,舉凡教育深耕、人文關懷、生命尊重、公益志業、三寶護持、社會服務等,面面俱到的宏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播佛法,接引無數人學佛修行,為社會大眾提供一處安身立命的依止處。
民國71年(公元1982年)白雲老禪師創辦千佛山女子第一屆佛學院,之後陸續開設佛學研習班,並舉辦各項禪修、念佛、朝山、八關齋戒、心靈成長、健康中醫講座等課程,教化人心向善、提升自我成長。後成立「女青年團」,培訊義工菩薩走入社會,進行參訪、學習、聽講、關懷周遭人事物,並定期舉辦「青年佛學營」、「教師學佛營」、「禪修營」、「義工成長營」,聘請作家、知名學者專題演講,亦透過圖書館、佛教文物館、老禪師生平館、舉辦園遊會等等多元方式,來推廣佛教人文藝術與健康養生蔬食的理念。

大殿供奉三寶佛

三寶殿

天王殿

十八羅漢

四面大神

許願池
財團法人千佛山慈善基金會並有「白雲圓夢助學活動」,定期助人、救濟貧寒;結合義工訪視貧苦弱勢;成立「實物銀行」發放民生物資;賑濟各項災難或急難事故;關懷偏遠學校學生,施設「送營養午餐到偏鄉學校」;推動端正社會禮俗,從事臨終關懷、家屬創傷輔導;舉辦孝親報恩活動如「清明節慈母點福燈」、中元教孝月法會活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推動千佛山各項志業。
千佛山菩提寺由最早唯一的三寶殿,拓建到現今的宏偉梵宇,寺中有許多特色建築,包括關廟地標大佛、全台首座金剛經塔、亞洲最大的玉佛、十八羅漢石雕等,處處有佛法的光影與韻調,這一切正是白雲老禪師為教盡心、為法忘我的菩薩行願。

休憩空間

祈願亭

庭園造景

齋堂

鐘樓及鼓樓

知客堂